English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邮箱



韩星:帝尧与儒家思想的渊源

文章来源:郑必爱   发布时间:2025-04-05 02:04:54  【字号:     】  

《治要•论语•尧曰》载孔子曰:所重民、食、丧、祭。

这里引用传曰,说明这个说法是古已有之的。《治要•礼记·经解》: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韩星:帝尧与儒家思想的渊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这是孔子对德薄、智小、力小者的忠告。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这就比较深刻地揭示和说明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大众心理,也说明了执政者的品德作风对广大民众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又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如何解决?结合当今现实,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重视儒家治道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整理,重视对儒家治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汉书·宣帝纪》载宣帝神爵三年八月诏称: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在《治要•汉书》中这样说: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因义立礼,故礼设而义通。在正人先正己的基础上就会有上行下效的社会效应,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只有在确立文化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吸纳西方的治道思想和经验,构建中国现代治道体系。

政治经验告诉人们,君离不开民,安危取决于民,存亡取决于民,成败取决于民,力量来自于民。刑罚是万不得已才用的。

韩星:帝尧与儒家思想的渊源

无独有偶,据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报道,2011年5月,马英九先生也将《治要》一书赠送给台湾国民党的民意代表。《大学》提出自太子以至于庶人以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更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强调修身则道立,修正己身则可树立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准则。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反对暴政、苛税,反对战争对人民生命财产的破坏,提倡重民、富民,主张养民也惠、使民也义、使民以时、使民如承大祭、博施与民而能济众的仁义政治。

人们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国家就能安宁。政治上宽猛相济指的就是政治措施要宽和严互相补充,刚和柔相反相成。第三,要重视民间立足大众、自下而上的教化。今天,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全面崛起令人振奋。

墨子认为,天子、诸侯治理天下、国家必须以天为法,以天意为归。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韩星:帝尧与儒家思想的渊源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初儒者陆贾《新语·明诫》: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应于上。

国家政权有了稳固的根基,君主的位子才会坐得住。因古代从事的生产主要是农业,使民以时对于农民来说非常重要,他希望国君能够节用民力,爱养人民,不要无穷无尽地使用民力,使老百姓有休养生息的时间。荀子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的性恶论观点出发,认为善得益于后天之教化,不教,无以理民性。2014年2月1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主席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专门阐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孟子·尽心上》: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太上养化,使民日迁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

季康子是一个当权的人,所以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要你领导人自己做得正,下面的风气就自然正了,这是就为政偏重于领导而言的。书中撷取经典要义,阐明古圣先贤以德为本、修己为要的治国大纲。

而所谓天意,实即就是墨家学派所主张的兼相爱,交兼利原则。汉初陆贾经历了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两次政治变动,凭借其丰富的政治阅历,直接总结秦亡的教训,提出以仁义治天下的主张。

《汉书·文帝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就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予以认识,从而接受传统,承认传统为我们所自有、独有、固有,进而批判传统、超越传统,从而创新传统。

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因此,君子好礼、行礼,就不单单是个人之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治要•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这一论述,恰当地把君主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比作船与水的关系,集中地反映了其民本思想,称为君民舟水论。

而人道之所以为仁与义,乃是由于人禀受了天地阴阳刚柔之性而形成的。儒法兼综的礼法兼用、德法并行、人法兼资等。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是说君王之所以称作天子,是因为他发布政令,是效法天道而行。(一)天人合一,效法天道 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人合一。如果失衡,它是飞不了多远的,甚至有坠落的危险。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如果用仁德去教导民众,启发他们的道德自觉,同时又用礼去规范他们的行为,民众的行为就能合乎社会的规范,达到社会的和谐。《治要•论语·为政》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贞观政要•仁义》)强调慎狱恤刑,认为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治要•汉书·贾谊传》强调治理国家要道之以德教,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德惟治,否德乱,惟德善政,政在养民,这就反复地告诫君主,皇天不会偏私任何人,只佑助有德行的人。儒家的德治思想渊源深远,至少起源于尧舜时代,到了西周,德治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出现了的敬德、明德和保民等诸多观念,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等就成了西周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统治者对德治不但达到了高度的自觉,并且成了政治统治的根本因素,并努力地落实到具体的政治实践之中。

专题推荐


© 1996 - 2019 夸多斗靡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地址:火瓦巷二十六村